当前位置: 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出门一趟,家变文物了!杭州淡定姐:这羡慕不来的……|全球消息

2023-06-18 14:19:33杭州发布

出了趟门,回来发现家变成了文物?最近,上城区十五奎巷社区的居民陆大姐就经历了这票怪事,家门口被挂上了“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”的牌子,还引得不少人来“打卡”。怎么回事呢,一起来看↓↓

出趟门回来,家变文物了

杭州有多少人住在文物里?


【资料图】

65岁的陆大姐是十五奎巷社区井弄13号的居民。前些天,陆大姐和老姐妹出门旅游了一趟,回来发现自家门口挂上了一块“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”的牌子。

原来,2022年年底以来,上城区文广旅体局(文物局)根据国家文物局、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相关通知,在全区开展了文物普查复核工作,十五奎巷的“井弄13号民居”就是这次普查工作中涉及的点位之一。

上城区文广旅体局文保科工作人员关佳晶介绍,像井弄13号这批民居能够反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历史文化,因此被统一挂牌。居民在不进行文物结构改造的情况下,可以正常居住。如果家里要进行比较大的改动,需要提前向文物部门申报备案。

根据最近公布的“2023年上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”显示,上城区像这样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总共有95处。被挂牌的,大都涉及辖区民居、古井、旧厂房办公楼、码头,以及一些商店旧址(如华来祥百货店旧址、同和百货店旧址等)。这些点位通过发文、挂牌,一并纳入上城区文物工作体系和文物安全监管网络。

那么,在杭州到底有多少人住在文物里呢?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,杭州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有11134处,已经是国保、省保等有身份的文物保护单位(点)是5000多处,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是6000处左右,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民居,还有古井、古桥等类别。

住在“文物”里是什么体验?羡慕不来!

最难得的是比家人还亲的40年邻里

来到吴山脚下,从十五奎巷拐进井弄,便能感觉到极具生活气息的老杭州味道——老居民在门前乘着凉,晾着衣服,互相用杭州话打着照面,屋里飘出来起油锅的香味。

井弄13号民居在弄堂深处,院落坐北朝南,共两进,入口大门则是石库门。

这处民居一共住了6户人家。进门是开阔的庭院,院里种着桂花树、枇杷树、梨树,还养着各式各样的盆景。

陆大姐住的就是进院子第一户。

“说实话,我一开始都没发现(门口挂上了文物牌)。”陆大姐正同邻居老陈、李姐夫妻俩一起修着树枝,她笑盈盈的,“要说什么感受嘛,其实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日常的幸福感。”

“我们院子里,四十年的邻居了,真的跟家里人一样的,毛好毛好嘞。这个在市区里肯定很难找的!”陆大姐说。

说起来,陆大姐才在这正儿八经住了四年,算是“新人”。她三十多岁下岗,后来在十五奎巷创业做窗帘生意二十多年。前些年,原先住这的哥哥搬家把房子腾出来,她便住了过来。陆大姐做生意这些年,养成一副热情、好打交道的性格。

第二户老陈、李姐夫妻,老陈上世纪70年代就搬到井弄住了。院落里的桂花树啊葡萄树啊,全是他种的。树木亭亭如盖,也和院子里的大家有了感情。老陈刚退休不久,闲下来乐得照顾花花草草,还捣鼓起女儿留在家的钢琴,这让老民居里多了一分优雅。

第三户邻居是在十五奎巷开了家小吃店,每天早出晚归,辛苦打拼。第四户张姐则算是外来户,老家安徽。张姐在这儿租住了十多年,独自带着两个儿子,一个人在杭州干过不少工作。

里面第五、第六户也是井弄老居民了,算起来和老陈家的“住龄”不相上下。

这样漫长的邻里关系,大家几乎从没有争吵,可能真的比家人还要亲——

变天了,陆大姐定是第一个冲到院子里,一喊:“各位兄弟姐妹听好了,马上落雨了,衣服、被子快点来收进去。”一嗓子喊完,她收好自家衣服,顺带卷好了老陈家床单。

李姐上班到单位了才发现落了手机,不紧不慢拿座机打给邻居:哪个在家帮我去看看,手机肯定被我丢家了。

第五户田二哥的女儿刚上初中,因为隔壁家孩子读书都好,田二哥念叨着念叨着,就把邻家孩子念成了女儿心中的榜样。碰上题目不会做的,小朋友就拎着书,敲敲门,上门请教去。

有的邻居年纪大些,像长兄长姐,清早起来把整个院子都打扫了,花园杂草也除完了。碰着过年有人出去旅游的,等旅游回来,家门口都被张罗上了红灯笼、小彩旗,满满氛围感……

这些琐碎日常,经过岁月沉淀,偶尔回忆起来别有一番味道。

如今,老陈家女儿老早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,到深圳工作去了。张姐家大儿子也考到了上海交大。年纪最大的田二哥说,“小伢儿从前调皮捣蛋的,现在偶尔回来反倒文气了,真是长大了。”

十五奎巷还是跟从前一样,早晨卖早餐的小店冒着热气,一天里菜场、饭店、街头巷尾,居民、游客总是熙熙攘攘。虽说生活便利,陆大姐们也有些苦恼,就是房子实在旧了,而且靠近吴山,潮得很,但割舍不下的,还是那份对老屋、对老邻居的情。

李姐现在都会想起,刚和老陈恋爱那会儿,第一次来十五奎巷井弄的场景。

“走到弄堂里,虽然第一次见,感觉大家都是熟人。街坊邻居客客气气,笑眯眯一句‘你回来啦’的工夫,已经上下打量好我了。真像家人一样。”

好在这种感觉至今还偶尔找寻得到。

让人羡慕的,何止是变成“文物”的家?难怪有网友评论说:“尽管搬出好多年了也很怀念他们,有时候还会在梦里见到他们的。”

在十五奎巷“逛吃逛吃”

背靠吴山,面朝钱塘江

城南一直是杭州城最核心的区域

在很多老杭州的心中,从不乏烟火味的

十五奎巷一带也是最“杭州”的地方

朱门、黛瓦、白墙,这些精致的江南巷弄

有着独特的味道

到中山南路文记鱼圆

尝尝鱼圆、素烧鹅和杭州卷鸡

在孙奶奶葱包桧

感受下50多年的老手艺

到没有菜单的兰边碗老店试试老传统味道

到城隍牌楼巷的周萍粽子店

体验肥瘦相间、巨大无比的大肉粽

再来逛逛大马弄

全杭州最靠近生活的地方

带大家逛完十五奎巷“文物”民居

《学英语·迎亚运》栏目

今天的双语教学

就来考考大家“文化遗产”

究竟该如何用英语和手语表达

视频/俞磊、汪子涵、钟玮

图片/上城发布、杭州文广旅游发布

文字/钟玮

后期/俞磊、刘鹏、叶丛

编辑/李胜男

版式/李胜男

关键词: